九九重阳节,浓浓敬老情九月初九,菊花盛开,重阳节至,“重阳”之名称由来,得名于古籍《易经》中的“阳爻为九”。在《易经》中,把“六”定为阴数,把“九”定为阳数,又为“极数”,指天之高为“九重”。“九”为老阳,是阳极数,两个阳极数重在一起,九九归一,一元肇始,万象更新。因此古人认为重阳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祥日子。在古代有饮宴祈寿之俗。九月初九,日与月皆逢九,是谓“两九相重”,故曰“重九”,同时又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,故谓之“重阳”。明代张岱著《夜航船》云:“九为阳数,其日与月并应,故曰‘重阳’。重阳节这一天有登高、晒秋、赏菊、插茱萸的习俗,近年来又添加了敬老等内容,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,但重阳节所蕴含的民族文化意境却是相通的。 1989年,我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正式定为“中国老人节”、“敬老节”,重阳节又成为一个尊老、敬老、爱老、助老的节日。2012年12月28日,《老年人权益保障法》进一步在法律上明确规定,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作为老年节。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、全国老龄办发布的《2021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》显示,截至2021年末,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.67亿,占总人口的18.9%,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亿以上,占总人口的14.2%。自古以来,中华民族就倡导“尊老,敬老,爱老”的传统美德,无论在家庭,还是在社会,我们都应该让每一位老人都感受到关爱和尊重,“莫道桑榆晚,为霞尚满天”,老人们的知识、经验是我们社会的宝贵财富。老敬老首先要使老有所养,老有所依。这既是对传统孝文化的承续,又赋予重阳节关爱老人的新内涵。 对于不少老人而言,最盼望的是子女能够“常回家看看”。古人云,“父母在,不远游。”随着时代的发展,当代年轻人在大环境影响下已经很少能做到这一点,但是多抽空陪父母聊聊家常,却是可以做到的。我出生时,你笑了,我哭了,我成家时,我笑了,你哭了,我成为你时才知道你为何哭为何笑,年少不知父母恩,懂时已是中年人。爱别等,孝别迟,也许一通电话足以让年迈的亲人们心中多些丝丝暖意。 九九重阳凝聚了中华民族千秋万代“老吾老”的浓浓深情和生生不息的民族风范,这一传统中国节既有助于激活历史传统、唤起文化记忆,也能够涵养一个民族共同的文化自信。 海天地信科技有限公司愿所有老人:老有所养,老有所依,老有所乐,老有所安。 |